教师简介:姚逸超,浙江大学文学博士,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专职教师。研究方向为词学、唐宋文学。出版古籍整理著作《乐章集校笺》(合著)。获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二等奖。在核心期刊及其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一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一项。
从题库中选择了诗词各一篇作为范例,帮大家提供一种赏析的视角,略见赏析的路径。我们以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为例详讲,并提示思路,并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赏析示例。总体而言,古典诗词赏析首先需要依据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艺术风格,知晓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进入到具体作品,分析其章法、语言、思想、艺术审美等,根据不同的篇目,可拟定赏析重点,并非都需要面面俱到,找到最有感触最具兴发的点即可。赏析虽有章法可循,但更是独特的,每个读者真诚而个性的感悟,是赏析中的灵魂所在。
示例: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一作“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要欣赏苏轼的这一首《八声甘州》,首先就要对苏轼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及心境心情有所认识。苏轼一生仕途偃蹇,他曾两次出官于杭州,第一次在神宗熙宁四年,当时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新法,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于熙宁四年外出通判杭州。第二次在哲宗元祐四年,此期旧党执政,但苏轼因其论事忠直,与旧党亦不能尽合,加之朝廷更有洛党、蜀党、朔党之争,遂又外出知杭州。两年后,苏轼亦翰林学士承旨,被召还朝。这首词便作于元祐六年被召还朝之时。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是苏轼平生交谊甚深、过从甚密的方外友人。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
在了解词作创作背景和赠寄对象之后,我们还应对作者的词风有总体的认识。苏轼致力写词,是他仕途受挫后开始的,他以超迈之风、旷达之意自谓仕途失意之情,形成超旷为主、时见志意未成之悲慨的词风。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入到具体的作品中来,以词中佳句为重点分析解说对象,并将词作内容、章法结构、思想内涵、审美风格串讲出来。宋代慢词往往分片,意思往往转折,所以解说时也应以片为相对独立的段落,作为解说单元。
此词开端之“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写万里风涛,气象开阔,笔力雄健,有登高望远超然物外之感。细细吟来,其中“有情”与“无情”,“潮来”与“潮归”,又隐含着无限苍凉之意,隐喻着人世间盛衰离合的无常悲慨。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几度”将苏轼两度出杭的政海波澜、人世沧桑纳入其中。这些感慨,全从自然“风”“潮”“江”“浦”“斜晖”种种物象着笔,直到“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才引入人事。正如陈廷焯所评“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但这感慨刚要沉浸,却紧接“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立即跳脱飞扬、舒展超越而出,情感超迈,令人神清。
上片写钱塘江景,写人世沧桑,下片写西湖湖景,又换一种笔法情调。“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写记忆中的西湖美景,也写美景之中,与友人同游的种种情事。参寥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每当苏轼迁贬之时,参寥每每辗转相从。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州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故云“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苏轼用谢安典故,表明心中不忘归隐之志,他日必将东还,与友人重会。“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仍用谢安之典,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羊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 ,觉而恸哭离去。词人借这一典故自我安慰也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象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虽为否定之语,但其中暗含着词人生离死别的隐忧。
在梳理精读词作之后,我们应当总结整首词的艺术境界与思想深度。综观此词,云锦成章,天衣无缝,出于至情,自然流出。词境开阔健举、气势雄放,词情超旷、内蕴悲慨,于词中可见古今盛衰,又能体味生死别离,更融括宦海沉浮、知音乐事,巨大的情感容量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与深刻的启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造就了他边塞诗中的奇景奇情。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此诗以雪景开篇,八月秋高,北地却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内地之人对于边塞季候的惊奇感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一步描摹边塞之雪。诗人写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这里不仅是因为梨花和雪都有相同的颜色,而且梨花盛开时花团锦簇的景象恰能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势态。这一奇想把萧索酷寒顿时转化为绚丽烂漫,从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豪迈乐观的基调。
接下来诗人诗触从帐外转入帐内。通过罗幕、锦衾、角弓、铁衣等物象,传递飞雪带来的塞外奇寒。通过细节及人的感官感受,将寒冷写得真切可感又新鲜有趣。“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又一次将视角移向塞漠,展现辽阔的沙漠冰原,及冻云万里的磅礴景象,也点出了送行武判官时的特殊环境。紧接着,诗人铺写帐中饯别的情景,“胡琴琵琶与羌笛”,用独具异域风情的乐器,传达急管繁弦的宴会音乐,寄托送别之情。
宴饮结束,送客出行,“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中写风中的红旗,却用凝固的字眼来形容。这就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送客东去,路转峰回,直至行人消失在漫天飞雪之中,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在壮美的西域雪景中沉淀着浓浓的惜别之情,这是极其动人的,言尽而情意绵延。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充满着强烈的主观情思,在吟咏绝域风光的同时,寄托了送别的真挚情谊。诗歌内涵丰富,造景新奇,语言明朗健美,跌宕生姿,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岑参真实的边塞体验与好奇的个性、敏锐的感受,让他的诗歌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边塞诗,诗歌中的描写有意避实返虚,通过想象和虚构,把平凡的生活景象一变而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描绘了西域特有的瑰丽风光,充满了奇幻的异域想象,更体现了盛唐士人独有的浪漫情怀。
供稿人:姚逸超、卓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