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这是我彼时在电影《寻梦环球记》中的感悟,如今用在余华老师的《第七天》中也不违和。余华老师擅长描写人物悲惨的命运,他的文字直白、理性,丝毫不避讳人们口中“血淋淋“的现实:自杀、毒食物、弃婴、车祸……而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隐含着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描绘了一个普通人杨飞死后七天的经历。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探讨生命、死亡和爱的小说,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故事围绕着杨飞的灵魂展开,在他死后的七天里,杨飞游走于阴阳两界,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见证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社会现象。这些经历让杨飞逐渐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活着却不知为何而活。通过杨飞的故事,作者传达了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的信息。
在社会层面,《第七天》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以及道德沦丧等。余华用一种既近又远的方式,将现实中发生过的事件融入到故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些被忽视或遗忘的角落里的声音。比如暴力拆迁、医疗事故、冤假错案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可能听到过但容易被时间冲淡的话题。然而,在小说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了对人性和社会的一种深刻检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李玉珍,她是杨飞父亲同事的妻子,在杨飞小时候充当着“妈妈“的角色,无论生死,他都是那么善良和友爱,可兜兜转转还是去到了那死无葬身之地,书中并未描述其死因。可能是社会的不公,真正善良的人却没有得到”善良”的结局,余华老师将死无葬身之地描绘成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那里充满快乐,鲜花烂漫,流水潺潺,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而言之,《第七天》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更是一次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状的深度探索。它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引人深思,特别是余华老师刻画得死无葬身之地,那里没有贫贱富贵之分,也没有悲伤疼痛,人人平等。这本书刻画了许多的小人物,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同样不可忽视,现实中的不公不应该被理所当然地接受,倘若连我们自己都忘却了,那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了。
图文:石登贵
初审:石登贵
终审:姚 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