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蔓萁 |《我与地坛》书评

发布日期:2025-02-27 16:49 浏览次数:

    一树花开,在寒冬里酝酿,在风箱中等待,直到春天的某个夜晚,一夜炸开,如火如茶。流连

在这个世界的六千多日里,时常感叹生命伟大,亦常常唏嘘世事无常,浅浅的迷茫笼罩我,幸而

有人为我拨开迷雾——史铁生——轮椅上的“哲人”,地坛里的沉思者。21岁双腿瘫痪,与死

神搏斗四十年,44 岁患尿毒症,靠隔日透析维持生命。《我与地坛》-—史铁生的泣血之作,当

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之一。

    孤独的歌,纸面是文字与情感的华丽相遇。

    对于史铁生,地坛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这样一个上帝苦心安排的宁静的

处里,他看地坛四辱的更替:春是“树尖上的呼喊”,夏是“呼喊中的细雨”。他看地坛变化中

的不变:石门落日时,“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地灿烂”,园中落寞时,“一群雨燕便出

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地苍凉”。后世芸芸众生为了寻找史铁生的这份情感,常常亲自置身地坛,

可他们并不能听见“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也不能闻到暴雨骤临园中“激起的一阵阵灼烈

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这是由于史铁生心中有一份孤独,这份孤独让他见草木不止是草

木,还能听见草木的枯荣,让他耳边不只有人声的芜杂,还让他能窥见路人的爱与心碎。我时常

觉得,情感最为浓郁之时,文字往往会破坏强烈的感触,然而史铁生,却能将他朴素的情感通过

文字锥心入骨地使读者感同身受。

    命运的舞,纸内是苦难与死亡的灵魂碰撞。

    余华曾感叹—-史铁生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恶意的人,而且连恕言都没有。在史铁生所留下

的照片中,我们总是看见他在笑,让人以为他是无坚不摧的战士。然而他也曾思考过“要不要去

死”为什么活“我干吗要写作”,多数人帐然若失,然后庸庸碌碌。然而纵观史铁生的一生,是

从最初的悲观、暴躁到迷茫再到一点一点的开阔与自己和解。曾经他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

一点东西”。后来,他开始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他

开始说:“写作,是为了向命运讨要一个说法”。当死神向他发出诱人的邀请时,他学会了等待

,他开始超越一己之悲欢,在深广的神性之维,一点一点的写出芸芸众生疼痛与盼望。对于 生死

和苦难,他已经有了坦然的领悟。

    不屈的魂,纸背是希望与生活的永恒指导。

    有人说史铁生的文字太苦,我却不认同,或许他是苦的,但他绝不是为了带给读者痛苦。在他温

和的外表下,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独属于人类的不屈。无数病人、失恋的人、梦碎后找不到方向

的人,处于人生低谷的人,从中获得面对命运的力量与勇气。在命运前,在死神前,在一个又一个

要把人碾碎的苦难面前,史铁生的态度像水一样温和,又像铁一样坚硬。他好像在说—--你来吧,

你尽可以来,只是你想要让我臣服?我不同意。回首他的一生,这份不屈有着惊心动魄的力量像沸

腾的火一样在熊熊燃烧,传递给从他文字间经过的每一个人。而在不屈的背后其实是一一热爱。那

是一种对生命毫无保留,一腔赤诚的热爱。

    死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生却值得我们尽最大的热情。

    在北国冬天的冷风吹落枝头的落叶时,与死神周璇的史铁生,完成了他的一生。春回大地,万物

新生。在无尽的旷野上,还有一树一树的花开。


图文:闵蔓萁

初审:石登贵

终审:姚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