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诗意与历史悠久的杭州市,上塘街道位于其拱墅区的中心位置,地处上塘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因毗邻上塘河而得名。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上塘街道,古称永宁乡三十九都,这里曾是一片湖塘水浦。楠溪江在浦东的龙山上首自东而西直流而下,与下塘山、屿山将水乡分隔成三塘——上塘、中塘、下塘。上塘河,这条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河流,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最早由秦始皇开凿,俗称秦河。它像一条蜿蜒的绸带,轻柔地穿过城市的心脏。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波光,两岸的柳枝轻拂水面,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偶尔,几片落叶随波逐流,给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秋意。
桥下,孩童的欢笑声与河水的潺潺声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市水彩画。它见证了临平千年的变迁,从秦时的车马生活,到如今的高楼林立。河水潺潺流淌,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曾经,这些河流是交通的要道,船只往来穿梭,运载着货物和人们的希望。它们见证了上塘的繁荣与兴衰,如今,虽已不再是主要的运输通道,但依然静静地流淌,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我想,不管是新来此处的小孩,还是常来的老人,他们经过这一条蜿蜒的河流,内心定会被有所触动与感慨吧。
我来到善贤坝遗址,那儿的人迹罕至,唯有绿水绿树构成一幅和谐的图画 ,以一抹淡淡的绿治愈你的一切。善贤坝始建于明代,最初是人力操作的船只翻坝设施,后来在 1964 年改用电力机械,使得船只能够更方便地通过坝体。关于善贤坝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旧时善贤村的东头,原有一堰坝,叫隽堰坝,来往船只都要翻过此坝才能进入河中。民国期间,这一带流氓地痞横行霸道,外地货船到此过坝便会遭到敲诈勒索,影响极坏,臭名远扬。时人称“船过三十六码头,难过杭州隽堰头”。1940 年,村子里有位陈子宏医生,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不安,便想用善心贤德来感化这些流氓之辈。他将佛书《法苑珠林》中《菩萨本行经》甘蔗王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大意是:甘蔗王以王位付诸大臣,大众围绕送王出城,剃除须发,穿出家衣......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有一猎人,游行山野,遥见王仙,以为是白鸟,遂即射之......此时,地下有两滴血,即便生出两甘蔗芽,渐渐变大。至甘蔗成熟时就将它剖开,其一茎甘蔗中出一童子名善生,另一茎甘蔗中出一童女名善贤,复名水波,善生小时即灌其顶立以甘蔗王。善贤女长大后做了很多好事,后成为甘蔗王王妃。陈医生将故事讲给他们的同时还提议将隽堰坝改为善贤坝,希望那些做坏事的人改恶从善。果然,自改名善贤坝后,此村民风日渐好转。而在近年来,善贤坝遗址进行了维修的工作,保护并改善了其陈老的遗址,也希望它可以在将来一直为人们展示上塘街道的风采。
站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我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沉淀。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我面对着这一切,就仿佛面对着未来,驻足着现在,背对着历史。我的眼前不仅是当下,更是穿梭时空和人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无限感慨...
文字:金睿浩
初审:石登贵
终审: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