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是北欧一个寒冷的国度,天是冷的,湖是冷的,人是淡淡的。云杉木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地挺立着,那箭簇对天空既无敬意,也无敌意。而雾,最爱蜷居在深黑色的巢穴里,吞没一切——笑的、愁的、哀的、恨的。
渡边所生活的城市,同样笼罩着这层灰蒙蒙的秋雾。显然,“死”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开篇即写道“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木月自杀,直子自杀,初美自杀,青春的果实尚未成熟便骤然崩裂,没入泥土,焉得令人不哀伤。死亡是一个极深邃又极透明无瑕的境地,捉摸不清又毋庸置疑。这关于它,我想留待下次谈论。今天,我想说及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她们在那片深黑色的迷雾中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直子,于“我”于读者而言是遥远的。就读于教会正统女校,娴静优雅,内敛羞涩。在三个人的相处中,直子的存在感并不明显。然而,木月逝世后,随着“我”与直子的走近,直子身上逐渐出现游离、迷失与彷徨。她的眼睛愈发透明,她的词句似乎也捉襟见肘。一次次,她与“我”进行着幽会,可是意味不甚分明。再后来,在阿美燎( Ami)治疗的她,因为书信这载体与“我”更为遥远。
直子眼睛的透明,暗示着她内心的空虚、茫然与对生的留恋的逐渐丧失。这个姑娘,倒真的有些如颦儿般的诗人气质,敏感、忧郁而又真诚。但是,在对待生命上,直子又受那一代社会风潮的影响,会以自杀这样的方式告别世界。她之所以赴死,我认为不仅是恋人木月的死带来的伤痛,有如双生子的分离决别,更是出于她对于能否重返那个格格不入的世界的不确定性与恐慌,出于她美好青春光华的最后努力,所以以毁灭这一希望永久珍藏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凝结青春。在渡边面前,她希望展现月华下完美无瑕的胴体,晶莹剔透;书信言语里,她反复其斟酌字句,力求最清楚准确的回答。然而回答千千万万,现实复杂繁芜,这种执着到近似病态的想法必将将直子推向死亡。从乌托邦中驶出,那个既有大象、色彩与歌舞,也有战争、疾病与流言的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在伤痛的震颤中成长。
即便如此,我仍为直子感到深深的惋惜。她就像风中的蒲公英,典雅、美好,有着少年时代的人们所寄予的美妙憧憬。她的温柔,是一种天性,纯朴自然。村上在描写她时,仿佛特地用笔拂过山间的泉水来写。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直子还是绿子,都无可奈何地被主人公渡边的目光所“裹胁”,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绿子,嗨,这位姑娘,真如其名!绿,生命旺盛勃发之色。从绿子摘下深色太阳镜的那一刻,一股轻盈自在的气息便充盈着我原本有些压抑的胸腔。在火焰前接吻,在酒馆里抱怨,在父亲灵堂前赤身裸体,活活的一个豪放女子,潇洒不羁。渡边彻曾坦言,和那些性情高雅的教会女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女孩儿那种容易攀谈的特性更让人放松。绿子能说,侃侃而谈,从天堂地狱谈到床罩上花纹的颜色;绿子敢说,至情至性,爱恨嗔痴直言不讳,一个电话冰冰冷冷,心底却是无尽的思念。他们曾快快活活地一起做了许多事。但是,渡边心中仍有直子的一分土地。面对绿子如此大胆浓烈的追求,自己应当怎么抉择、追求怎么样的感情、肩负起怎么样的道德责任?
村上春树在这篇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小说中,展现了性爱分离的课题。曾经,渡边平凡、浑浑噩噩,整日随着永泽在酒馆发泄欲望。出于Ami后,我明显感到了一种不同,那是一种从世外桃源归来后的了悟与微微怅然。对于爱,他有了重量上的感知,并下定决心帮助直子,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成长;而大大咧咧的绿子在爱这一课题上,却有几分小心翼翼与退让,这种反差令人心疼。
读日本作家的文字,真是令人胸闷气郁。他们拖你(当然,其实是自己去)上了大船。愈向前进,海波愈冷,空气愈压迫,船只愈不堪一击。无论是忍无可忍跳下去自我了结,还是无望地等待前方救援,都不是个好方法。被冷眼盯着的我们,却生发不出西西弗斯的抗争勇气。
文字: 方淑雯
图片: 中国地理、夸克网站、有期
排版:方淑雯
初审:骆舒瑶
审核: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