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也许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感知力通常是具有滞后性的。
正如海明威所说:“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今天距离24届高考结束已经过去了175天,这是一段从夏天迈往秋天的记忆。 回想我的高中时光,扑面而来是一种潮湿的感觉,是大家齐坐于教室,或埋头写字,或侧头交谈,或低头瞌睡,而我转头望向窗外,窗户开着细缝,淅淅沥沥的雨点伴着冷风打到脸上的闷热又湿冷的、困倦又清醒的矛盾感。 高中时,成堆的习题和试卷压缩了我们的时间,上课、刷题、考试填充了我们的全部生活,仿佛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时刻运转,“累”、“痛苦”几乎成为了我的口头禅,也曾在无数个深夜里崩溃大哭,努力压下考试失利的苦涩,只凭着一股“想赶快逃离”的念想与题海作斗争。 然而,当我现在站在大学的高台上回身望,却时常感觉怅然若失。浮现在我脑海里的不是曾经想当然的考试学习的痛苦记忆,而是无数简单的小幸福:是深夜大家在宿舍阳台上高呼的“新年快乐”,是在暴雨天和同学一起跑去树下摘的一簇樱花,是晚上加课时偷偷关灯吓唬老师的狡黠,是同学们集体送上的生日祝福,是跑操时和同学偷圈的爽感,是数不清的相互鼓励的小纸条,是最后一节体育课偷打排球的欢乐……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后一次模考前,傍晚整理考场时站在回廊上,恰是粉色晚霞盈满天空之际,校园广播也那么恰好播到我爱的歌《Stay With Me》,那一刻,我很幸福。以后也许再没有这样一个晚霞承载着我那样复杂而丰盈的内心感受。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脆弱的人,然而透过回忆,我才终于看见,在那些迷茫的、痛苦的、挣扎着想要逃离的错落时光里,一个咬着牙不肯放弃的、坚韧的自己。 或许人永远无法在当下去衡量某一瞬间的价值,我们对当下一切事物的感知都具有滞后性,一旦脱离那个当下,我们又会以怎样的心境去看待这一瞬间也许是目前无从而知的。 借用今年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放牛记》里的一句话:“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这也许是炽热的青春送我们的最后一程。 说来也巧,我的首考和高考都是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结束的,潮湿的烦闷忧愁中,我终于结束了自己的高中生涯。而今,奇怪的忧愁溶解在杭州秋日的潮湿中,酿成一杯醇美的回忆。 青春没有售价。何为青春?青春何为?站在大学的新开端,我依然摸索着前行,寻找答案。
文字:吕丹幸 排版:吕丹幸 图片:吕丹幸 初审:骆舒瑶 审核: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