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注释字的“同”、“通”、“后来写作”相似,极易混淆。在学习过程中,“同”、“通”与“后来写作”的混淆极大阻碍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所以,“同”、“通”与“后来写作”的辨析格外重要。
“同”常用于表示异体字或古今字的关系。异体字又称异构字,是指两个不同构造的字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如“佗邑唯命”中的“佗”同“他”。古今字是指两个古今不同构造的字具有不一定相同的意义,但古字与今字在形音义上都有密切的联系,多是为了书写便捷或书面语区分意义而变化,如“莫春者”中的“莫”同“暮”。
“通”常用于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古代两个音近或音同的字,在字形、字义上不一定有联系,通假字多出现于避讳、错写、错印或区别意义这四种情况,如“太后盛气而胥之”中的“胥”通“须”、“每揽昔人兴感之由”的“揽”通“览”。
“后来写作”多用于古今字的区分,与“同”有重复部分,如“而观其辟丸也”中的“辟”后来写作“避”
“同”、“通”与“后来写作”没有明确的外延,在客观世界均无相应的事物,所以三者都为虚概念。因为“同”可以用于表示异体字或古今字的关系;“通”可以用于表示通假字的关系;“后来写作”可以用于表示古今字的关系。所以“同”和“通”是反对关系,“同”真包含“后来写作”,“通”和“后来写作”也是反对关系,“同”、“通”与“后来写作”真包含于“古汉语解释词”。
同样,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三个古文用字现象的区分对“同”、“通”、“后来写作”的区分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将逻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思考中,有助于理清思路,找寻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正文中将复杂的古汉语解释词的意义转换为概念关系,更简便也更便于记忆,减小概念混淆的可能性。不局限于古代汉语,所有的课程都需要逻辑学知识来梳理知识点,以便更好的理解、记忆。同样,逻辑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预习、复习任意科目时列大纲、做表格,如正文中三个古文用字现象的区分。由上可见逻辑学学习的重要性。
声明
本文的内容编辑排版由作者一力完成,文责自负。
文章|吕雨佳
排版|吕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