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译之 | 议论文 | 探究乡土文化塑造下的农村青年形象——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为例

发布日期:2025-03-04 15:28 浏览次数:
探究乡土文化塑造下的农村青年形象

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为例

      路遥《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20世纪70-80年代以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为中心的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村青年面貌。他们在特定时代乡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他们的言行举止也是特色乡土文化的具象化呈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色鲜明而丰富,在农村经历巨大变迁的历史时期努力追求进步,实现人生理想。关注乡土文化塑造下的农村青年形象有助于深入理解当时的乡土风貌特色,在对书中主要农村青年的形象解读中引领当代青年奋发进取。

乡土文化影响下的农村青年思想观念

爱情婚姻观

      田润叶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思想束缚下的婚恋观念这一乡土文化形态在农村知识女性身上的体现。田润叶与孙少安感情深厚互相爱慕,但在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多种文化意识形态的阻碍下,两人的感情最终走向悲剧,润叶也被迫选择了嫁给李向前,接受长辈的安排。

      反观田晓霞,她的身上洋溢着女性的勇敢自信与独立自主,这样的品性与她高干子弟的身份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她和孙少平并非门当户对,但他们的感情勇于冲破世俗的束缚,在精神上共鸣,不断进步与成长。

      两段感情的背后,都有着乡土文化塑造下的传统封建婚姻观念的阻碍,在当时的农村,传统的婚姻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这样的爱情婚姻观也采取默许的态度,但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黄土地上的乡土文化逐渐走向开放、追求自由与突破,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农村青年的独立个性与自我意识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斗争萌芽,勇于冲破传统爱情婚姻观的枷锁,抛下地位、学历、身份的包裹,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勇敢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爱情。

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

      在陕西农村的黄土地长大,恰逢社会变革的时代浪潮,孙少平、孙少安见证着父辈既定的生活轨迹,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有愚昧落后、封建顽固的思想糟粕,也有追求进步、渴望改变命运的呐喊与高歌,贯穿于孙氏二兄弟成长历程的乡土文化是多元对立的,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为矛盾体的意识形态,驱动着他们内心奋斗精神的迸发,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改变命运,在改革浪潮席卷的大社会中站稳脚跟。

      同时,在孙少平与孙少安的成长环境中,也有勤劳、淳朴的乡土文化的滋养,孙玉厚以平凡演绎着伟大,是生活的勇者、家庭的支柱;金波是少平成长路上的挚友,是真诚温暖的陪伴。这些美好的乡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农村青年的品性,引领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困境,努力奋斗追求美好生活。

对故乡与家庭的深厚感情

      乡土文化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浓厚的乡土情感和深刻的文化传承意义,路遥笔下的黄土地所承载的乡土文化亦是如此。农村青年在这片黄土地上长大,见证着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的耕作与生活,对于故土有着深切的眷恋。孙少平放弃继续求学的继续,主动担起家庭的重担,开办砖厂,致力于为双水村寻找脱贫致富的道路,这背后,是农村青年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绘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以温馨的笔触书写着孙玉厚一家人的互帮互助,展现着亲情的坚韧与力量。同时,传统的乡土文化也注重家族间的长幼有序、伦理秩序,孙少平与孙少安对家庭都充满着眷恋与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为长辈减负,对待妹妹孙兰香也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传统的乡土文化塑造着农村青年的家庭责任感,也以其中所蕴含的温情与力量为这些青年奋斗

乡土文化浸润下的农村青年形象

      孙少安和孙少平作为《平凡的世界》中的中心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在交织中又各不相同,路遥在书中通过生动全面的描写将二者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孙少安——踏实坚韧,吃苦耐劳

      孙少安从小就经历着艰苦贫困的家庭环境,受尽生活的磨难确依然保持着善良的品性。身为兄长,他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这也造就了他坚韧不拔、踏实肯干、能够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性格品质。他深深地扎根于双水村,始终把情义放在首位,18岁就被推选为一队队长,克服重重困难创办砖厂,与父亲一起撑起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心怀双水村村民,在创业成功后自掏腰包出钱重建学校,带领双水村村民发家致富。孙少安在小说中的第一次露面就是去米家镇给生产队的病牛灌汤药,深夜中少年坚定的背影,书写着孙少安的责任担当与吃苦耐劳。

      乡土文化在塑造孙少安优良品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着孙少安的成长与发展。孙少安从小便有突出的领导能力和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他最终选择早早地放弃学业,回到农村,一心扑到家庭的生产与发展中,始终没有能够走出农村,奔向更广阔的世界。农村生活的局限性限制着孙少安的视野与境界,也造就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与逃避,他始终觉得自己与润叶的身份地位不匹配,逃避情感;在面对家庭责任与个人理想的冲突时,他内心也经历了激烈的矛盾与挣扎,但他最终还是没能跳脱出传统观念,选择向现实妥协,搁置个人理想。

孙少平——积极进取、开放坚强

      相比于哥哥孙少安,孙少平身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进取的闯劲和主宰自我命运的敢劲。成长路上的坎坷与挫折筑就了孙少平的坚强与独立。求学时的饥寒交迫、衣衫褴褛没有击退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在面对郝红梅对爱情的选择时没有过度沉沦,而是选择以知识充实自己;在从事揽工汉的体力活时遭人白眼、受尽屈辱却依然咬紧牙关奋力坚持。孙少平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苦难,渴望成为思想与生活的强者。

      孙少平在县城的求学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培养了他的独立意识,在加上改革开放之风深入农村,为农村青年提供了追逐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机遇,他没有选择像哥哥一样回到双水村经营砖厂,而是怀揣着对新事物的探求与好奇和挑战未知的勇气,选择只身一人前往城市闯荡。从新时代学生到平凡的揽工汉,最后成为煤矿工人。孙少平的社会身份不断改变,反映着他对个体生活的追求与理想,彰显着他丰富昂扬的精神世界。在孙少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普通农村青年所不具有的开放向上的前沿意识和自信坦荡的精神境界。

乡土文化的书写意义

      在《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中,路遥以手中之笔将双水村的乡土面貌以一幅幅画卷的形式在读者面前展开。通过对乡土景观的书写,如双水村村民居住的窑洞,庙坪山空间形态的变化等空间景观,双水村村民的日常生活状态,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以及与乡土文化脉络息息相关的“打枣节”节庆仪式、孙少安婚礼仪式等空间景观下的细化描写,为读者呈现着陕北乡村独特的人文风貌。

      同时,以乡土文化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贯穿于书中主要人物的成长历程中,路遥通过对人物肖像的描摹刻画将乡土文化活化展现出来,渗透于整部作品的乡土文化映射着独属于黄土地的印记和标识,从风物到人物,蕴藏着黄土地赋予路遥的生命情感体验。将乡土文化融入人物塑造、作品书写也是传承文化印迹的重要艺术方式,将乡土文学作品作为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文艺作品的创造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是进一步重塑与增强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用细腻真实的笔触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入记录与呈现,有利于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为乡土情感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生机。

结语

      乡土文化作为《平凡的世界》一书中的重点要素,全方位渗透于农村青年形象的塑造。乡土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内涵伴随着农村青年的成长历程,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农村青年思想观念的形成。路遥在塑造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几位主要农村青年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既关注到她们相近的成长环境和性格上的相似处,又能着重凸显几位农村青年各具特色的性格品质,以重点事件串联,通过对其日常生活中细小的言语行为、人生选择的刻画,彰显出乡土文化对农村青年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也指引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奋进迸发的方向。同时,作者将乡土情怀融入语言文字,将其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生动展现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农村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赋予乡土文化新时代的传承与表达形式。

声明

本文的内容编辑排版由作者一力完成,文责自负 。

文章|曹译之

图片|曹译之

初审|曹会缘

终审|姚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