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SEARCH OF LUNYU
结合《论语》创作的时代背景看论语编纂体例的特色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专门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全书共20篇,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以记录孔子日常言谈行事为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记述性与人物描摹性,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
论语的创作背景与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文化语境有着很大联系。春秋战国之际固有礼法被打破,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部分文人志士对理想人生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与追求;同时讲学授徒之风盛行,也为人们知古察今、揣摩道术提供了条件,不同学派思想兴起,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百家争鸣也带来了文籍著述的空前丰收与散文艺术的全面成熟,《论语》就是这期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论语》的编纂开创了语录体的先河,以记言记行为主,语言篇幅较为简短,这与先秦时期的重言风尚与记言传统密不可分。"子曰"作为其中典型的文体标志,也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世俗意味与宗教性质的影响。《论语》语录体的著述性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意义,《孟子》一书在继承《论语》语录体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出现了长篇大论,著述意识增强。
正如儒家学说思想发展的延续性一样,《论语》的编纂也并非一蹴而就。孔子在世时,其弟子便有意识地将孔子的言谈思想记录下来,在孔子去世之后,这样的记录形式朝着体系化的方向演变,最终促成了《论语》的编纂成书。但也正是由于《论语》的编纂经由多人之手,历时长,加上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也有部分学者对论语进行了专业角度的考辨,罗庸也提出《论语》后五篇收录的未必是孔子本人说的话。
《论语》一书以语录体散文的形式,集孔门思想于一体,是对先秦时期简册载录神圣传统的传承,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一脉相承、博大精神,有助于将孔子的话语以"书"的形式延续传承下来,成为经典。
从孔子出发看儒家思想及其对先秦文学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建立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主张"有教无类"、"人人平等",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可以分为人格培养和政治思想两部分,该思想体系既拥有"君子"的目标,也拥有达成目标的路径:礼与名。孔子的思想及著述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渴求建立"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也有助于在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引导人们向善向美,构建社会祥和。结合《论语》的文章风格来看,其真诚恳切、温婉和煦、简练隽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孔子人格气象的展现,折射到现实生活中,可以成为当时民众效仿的榜样。在教育的实践上,孔子早期的教育理论可以精炼为"六艺"教育观,孔子创办私学,著述六经,以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化民众,孔子启发式的教育实践无疑推动着当时文人志士的觉醒与进步,进而助推先秦文学的繁荣与灿烂。
先秦儒学源于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结合夏商周三代历史经验教训,梳理前人著作典籍,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具有开放包容、去粗取精、经世致用的特性,为"治国平天下"提供多样化的解法。作为"九流十家"的领衔学说派别,儒学与其他学说思想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共同构筑着先秦文学的盛世风貌。同时,儒家思想在儒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世俗伦理道德的载体,在历史发展进程及当今社会实践中影响深远。
结合《论语》具体内容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为政》篇中有这样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在辞海中解释为迷惑貌,而殆则有疑惑之意。知识复杂昏乱全盘接受使人迷,没有理解缺少参照使人疑。孔子在论述时并非侧重学或思的单一方面,而是将两者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探究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点明唯有学而思才是真理。从这句语录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到关于学习的人生哲理:学习与思考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死记硬背的效果肯定不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实际应用来的高效,同样,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思考而没有行动,那么这些思考最终也会沦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孔子点出"学习"与"思考"两者间继承创新的关系,既不做空想家,也不做书呆子,而是在学习与思考的相辅相成中不断推陈出新。
《里仁》篇摘录:"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关于孝的人生哲理。此句的核心聚焦点便在于孝,孔子的孝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代表,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不仅要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实打实尽孝,而这句话则表达了子女不应让父母担心自己所处的环境,从深层次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子女要心怀父母、体贴父母、回馈父母,能够常常站在父母的角度换位思考。孔子注重对孝思想的诠释与培养,他在传承西周丧礼制度的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将孝道进一步从宗教内涵深化到家族道德层面,身体力行实践长幼有序,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并进一步将孝道思想上升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治民之本,教导弟子,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下来,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颜渊》篇有言:"克己复礼为仁。"是关于仁的人生哲理。"仁"是孔子用来描述人的存在本质的范畴,存在与人性之中,体现在个人克服自身不足,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应当靠自我能动性去追求与实践。孔子的思想将克己复礼聚焦于复礼,以期通过唤醒内在于人的德性而使人们自觉遵从礼乐秩序。在回答颜渊的"仁"问之时,孔子并没有直接对仁的本质做出定义,而是将仁与礼结合点明实现仁的途径。这一观点放在当代社会也同样适用,法律是硬性的秩序条文,每个公民心中也应当有一杆道德标准的天平,两者共同构成了为人处世之道。
《学而》篇写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关于为人的人生哲理。自我反省是促进自我成长与进步的重要方式,自我反省的内驱力能促使我们发现自我的不足,追求成长与突破。曾子从为人、交友、学习三个层次对修身进行阐述,这也是对孔子修身理想的发扬传承。重修身是儒家的基本精神,曾子在儒家修身观的基础上内化发展,形成了修心观,进一步丰富了儒家修身观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君主教化百姓,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民众的自我警醒与约束。放眼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提出的修身哲理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可遵循的范本,有利于君臣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
《泰伯》篇记录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生哲理。其中传递的士精神是对当时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他们心怀深远肩负重任,以期教导普通百姓,焕新社会风貌。正如孔子在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处处碰壁,但他凭借弘大坚毅的理想信念坚持了下来;正如儒家思想在经历"焚书坑儒"、转型批判的考验之后重迎"复兴儒学",依然熠熠生辉影响深远,是无数学者志发扬儒家思想信念的集大成之光辉。放在今天,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依然是一句宝贵的箴言,为我们前行提供指引。
《宪问》篇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诉说着治国理政的人生哲理。孔子主张重构稳定的社会秩序,官员各司其职、尽忠职守,共同打造清明的政治环境。历史上曾有学者对这句话提出质疑,认为孔子过度强调"不谋其政"是对政治乱想的漠视和对百姓的冷漠。然而,结合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来看,孔子主张"不谋其政"并非脱离政事、远离国家,这实则是其复礼思想深层内涵的体现,治国理政讲求名正言顺,背礼僭越只会导致官场乱象丛生,百姓民不聊生。谋政的谋是为政以德、是各司其职,短短的话中蕴含着孔子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论语》的文学价值
就《论语》的文学特色而言,它在记述人物话语的同时还记录下了当时的对话过程和具体情境,记述的多是幽默、曲折同时意蕴深厚的片段,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也能将人物形象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论语以记言为主,是一部重要的语录体著作,以孔子的言谈举止为叙述核心,它的编纂与成书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谈及《论语》的语言风格,它是日常化、口语化的,而且常常通过对话或是放在具体的场景中呈现出来,语言文字也较为简洁精炼,篇幅较短,不用过分华丽的辞藻铺垫修饰但蕴含的哲思丰富,更加便于当时的学者、百姓理解,也为后人的传承学习提供了便利,为后人研究先秦文化、儒学思想,分析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个性形象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材料。同时,《论语》作为一部语录文集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孔子在面对不同弟子时的态度是不同的,这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充分的体现,不同的语言风格与处事态度也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在塑造人物方面已经颇有造诣。
《论语》的编纂体例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极为珍贵的参考范式。《论语》的分篇依据主要是根据每篇开头的几个字来命名,二十篇中各自收录的语录都聚焦于一个核心维度:如八佾篇聚焦礼乐制度,学而篇作为论语的开篇,侧重对读者的引导,传递孔子关于道德与教育的思想主张,为政篇则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关注道德范畴,从实践角度对孔子关于个人修养及谋政为官的语录进行整合。《论语》各篇之间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思想为聚焦点向外辐射,各篇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与思维递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论语》这样清晰合理的编纂范式对于当代书籍文献的整理分类、文学主题的凝练概括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论语》作为先秦文化的一道瑰宝,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结晶,以仁为贯穿全书的主线,据学者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提倡“以礼治天下”、主张“众生平等”、“有教无类”,加上其中对孔子及其弟子日用伦常间的实践著述,共同以《论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打破官府对知识、教育的垄断,将这些思想见解深入普及到民众中去,促进了华夏文明的知识思想启蒙,不仅从儒家思想的层面上阐释了对君臣关系的思考,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制度有一定程度上的重构,对当时百姓的思想、言行起到了强有力的教化作用,更是对中华优良文化的传承发扬,成为时人及千古后世景仰、则效之典范。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文学作品尚处在萌芽阶段,《论语》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肯定了文学的重要作用,并将“善”与“美”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其中提出的文学理论与主张构建了文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凸显了儒家独到的思想见解,孔子及其学生对于伦理道德的思考,对于文学理想的追求,对于社会秩序的思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更多的文人学士解放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推动了战国诸子丰富多姿的盛大景观,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论语》一书的写作将孔子这一伟大的圣人学者形象鲜明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对孔子弟子的描绘也是栩栩如生,进一步推动了后世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研究,也生发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匡亚明的《孔子评传》力求全面客观地研究孔子思想,成为继50年代李长之的《孔子》后又一部全面系统书写孔子的重要传记,张秉楠的《孔子传》则将孔子的思想融会于其行事及历史环境之中。又如李景林教授的《孟子通释》也是当今孟子学乃至中国哲学研究的一部里程碑著作。这些著作成就体现了文学的流动性、延续性,也凸显着《论语》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之博大精神、意义深远。
立足当代,论语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很大部分依然适用并且构成了思想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在个人的价值观与价值追求中也有所体现。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语录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名言警句,很多甚至进一步演变成为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与思考准则,其中蕴含的宝贵思想价值内涵也在历史的流变中不断深化丰富、焕发光彩。透过《论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的历史文化风貌,而源远流长的《论语》及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当代的民族文化自信。
-END-
声明
本文的内容编辑排版由作者一力完成,文责自负 。
文章|曹译之
图片|曹译之
初审|曹会缘
终审|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