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是田余庆先生的学术巨著,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田余庆先生提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田余庆先生的核心观点是将东晋一朝之门阀政治,视为“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态”。他强调,自秦汉帝国建立以降,中国政治之发展,即进入一皇权政治之格局之中。在此格局下,一切社会力量都处在皇权控制之下,不可能与皇权平行,更不可能超越皇权。东晋时代却是一个例外,在永嘉南渡直至刘宋代晋的一百余年时间里,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兴起、彼此争夺,皇权政治一变而为门阀政治,竟维持了一个世纪之久。 田余庆先生在书中以现代历史学家独有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门阀政治的产生、兴盛与衰败的全过程。全书以东晋几大门阀士族的兴衰为叙述基本,从中窥探门阀政治的内在模式与变化规律。这几大士族包括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与太原王氏。除了门阀士族,本书也大篇幅论述了京口重镇的经营与流民帅问题。 田余庆先生从门阀政治的开端“王与马共天下”讲起,从两晋之间社会大背景出发,阐述了门阀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王与马共天下”的雏形形成于西晋八王之乱末期成都王司马颖与东海王司马越对峙期间司马越与王衍的结合。东海王司马越与琅琊王衍的结合,既有地域相系的原因,又是政治结合的结果。不过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此时的琅琊王氏只是司马越幕僚中重要士族之一,并未达到东晋“共天下”的局面。而从司马越阵营中分化出的司马睿与王导的结合,才真正成为门阀政治的开端。 继之而起的是颍川庾氏。以庾亮为代表的颍川庾氏是门阀政治的巩固者。书中着重描写了颍川庾氏与琅琊王氏在地方与中央权力上争夺的激烈状况,焦点在于江州的争夺。随后是谯郡桓氏和陈郡谢氏,这两者把东晋门阀政治推向高潮,着重表现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孝武帝时期,门阀政治逐渐衰落,表现为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等皇族谋求皇权振兴并使皇权政治逐步走向正轨。随着太原王氏的衰落,门阀政治走向了终点,北府兵将领刘裕和道教徒孙恩、卢循成为其掘墓人。 阅读《东晋门阀政治》后,可以深刻感受到东晋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田余庆先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东晋时期的政治现象,而且通过详细的历史考证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关系。他的观点新颖前瞻,学术价值极高,为理解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 此外,田余庆先生在书中也着重强调的一点是,门阀士族一个重要的原则在于各种力量的相互平衡。构建这种平衡格局的关系主要包括皇族与门阀士族的关系,门阀士族与流民和流民帅的关系以及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的维持是门阀政治能够持续存在的关键,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门阀政治的终结也就在所难免。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对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能够深刻理解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复杂性。田余庆先生的这部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和理解东晋门阀政治的重要工具。 《东晋门阀政治》不仅是一部历史学术著作,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权力的平衡与制衡依然是政治学中的重要议题。田余庆先生的这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案例,让我们理解在权力结构中,不同力量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这种平衡如何影响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东晋门阀政治乃至整个中国中古政治史的认识。 《东晋门阀政治》是一部深刻揭示东晋时期政治运作机制的学术著作。田余庆先生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展现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全貌。书中不仅对门阀政治的内涵外延作了补充说明,而且对作为该书主旨的东晋门阀政治的内涵外延,以作补充说明。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东晋时期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动态,以及门阀政治对后世的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历史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对广大读者了解东晋历史极有价值的读物。 文字:沈予悦 排版:沈予悦 声明本文的文字与排版皆有本人完成 初审:骆舒瑶 审核: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