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简介
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做了小半辈子牧马人的小学教师许灵均(朱时茂)一路风尘来到北京饭店,与3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旅美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刘琼)见面。当年,追求个人自由的许景由无法忍受与妻子的错误婚姻,丢下妻儿去了美国。此次归来,他有心带许灵均回美国继承事业。
交谈中,许灵均不认为将自己融在集体中、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行为是思想陈旧的表现,对于父亲的舒适生活,他并不艳羡。
回顾自己几十年来所走的道路,虽有幼年成为弃儿、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场的悲惨经历,却也数次从牧区质朴、善良的乡民身上感受到人间温情,而在艰难岁月中与四川苦命女李秀芝(丛珊)结为夫妻后,许灵均更是尝到苦尽甘来的心酸与甜美。他认为,国家在好不容易迈过“文革”这个大坎之后,个人更应该同亲朋一起,不离不弃地跟着她走向新生。
电影展示出了许灵均悲惨的前半生,以及苦尽甘来的幸福圆满的后半生。
现实不及残酷的理想
电影中展现的许灵均,他是悲惨的,被父亲抛弃,母亲随后离世,幼时无父无母,无依无靠。后来在反右派行动中,因父亲解放前夕离开祖国前往美国,许灵均被划为右派,失去教师工作,被迫流放到劳改事业中,就此背上了二十年的骂名,苦痛与泪水。
而此时我的想法是,现实也许比许灵均这一影视角色被展示出来的人生更残酷的多。
许灵均是幸运的。
即便在苦痛的前半生中,他也曾沐浴过祖国的阳光。家中清贫无人支持,读书有获批的助学金,毕业后拥有在学校教书的工作。
人情之美更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馈赠。乡民一伙人珍惜他老实耐劳的好品质,成功让他被允许一同纳入牧马的队伍,前往山上,隔绝当时风气鼓动激进人群,免得在家中白白挨打受气。
电影展示出许灵均所遇到的当时的人情真实而纯朴,明净清澈。郭撇子为他找来一位四川逃荒的漂亮媳妇李秀芝时,即便许灵均仍戴着“老右”的名号,还是受到了乡民们的美言与澄明。
更重要的一点是,李秀芝认清了他后认定了他,她信任他,理解他,支持他,不离不弃。
她虽然在第一家中被嫌太瘦,但她有能力,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把自家小孩养的白白胖胖的,还是“海陆空司令”。同时她三观端正,懂得教育,而且愿意学习。
对许灵均来说,李秀芝就是知音一般的存在。
他们相遇的那一天起,李秀芝便把许灵均当作是“许灵均”看待。
“他就是当了官,我也不稀罕,就是放二十年马,我也不嫌弃。”
“我从结婚那天起,就给他改正了,不是现在。”
许灵均去见父亲前的夫妻夜话。李秀芝说出了许灵均心中的牵挂,明白且支持他的理想抱负,坚信他不会跟随父亲离开去美国继承事业。
“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我知道,你舍不得小学校里那批孩子,舍不得老乡,舍不得郭pia子、董大爷,还有,你也舍不得它!你天天趴在墙上看它,你可以把它摘下来装在口袋里带走,可那是空的,祁连山你背不走,大草原你背不走,在我们家乡有句老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电影的原著《灵与肉》中的许灵均与张贤亮相仿到几乎是自传的程度。
同样到中年被平反“右派”名号。张贤亮此后大步进军文学圈。
虽然都经历了悲惨曲折的人生,但许灵均的人生还是更为美满,胜似理想。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电影前半段展示出了许灵均资本家父亲的舒适生活。
享用一顿就八十的餐,跳西方流行舞。于他而言,物质是富裕的。
“在财产上我是个亿万富翁,可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
物质无法满足精神的空虚,精神的富足却可以支撑贫穷的生活。父子二人即是一对印证。
“金钱是一座无法建造天伦的宫殿。”
虽然他很有钱,但其他几个孩子像极了“花花公子”,无法真正满足他对家庭的亲情需求。
许灵均与李秀芝二人是双向奔赴。回到电影简介中,许灵均要与李秀芝不离不弃前往新中国的决定,是李秀芝的陪伴与支持让他更为坚定。
信仰不分人生
笔下的人生是理想,但许灵均像是代表着张贤亮,抒发了他的信仰信念。
“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文字:蔡韩雪
排版:蔡韩雪
图片:蔡韩雪
本文的文字与排版均由作者一人完成
初审:骆舒瑶
审核: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