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时光,回首过往
翻开满载收获的年度记事本
精彩纷呈,点亮了时光
风起时正跨越春山
——我的大学新生之旅
2024年的夏天,对于刚刚经历完高考的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在焦急等待高考成绩的日子里,我无数次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活,那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世界。随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我的大学新生之旅正式启程,充满了新奇、挑战与蜕变。
升学之路
高考,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它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次心理素质的考验。高考结束后,我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反而是一种空虚和不安。成绩的不确定性让我在等待的日子里焦虑不已。每天,我都会在网上搜索各种关于高考的信息,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寻找自己可能的分数。
在等待成绩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各种志愿填报的讲座,仔细研究每所大学的招生简章,希望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然而成绩出来后却并不理想,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忍着失落和忧愁,我采纳了家人们的建议,慎重地填了又填、排了又排自己的志愿,最终命运般地被浙大城市学院录取。
初入校园
时光飞逝,八月底我就迎来了新生报到的日子。
我带着满满的行李和对未来的期待,踏入了大学的校园。校园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热情的学长学姐们。他们身着统一的志愿者服装,为我们这些新生提供引导和帮助。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报到手续,同时录下了自己的新生影像与家人的合照,也在迎新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愿。
来到寝室后,我们惊讶地发现舍友都是浙江人,只是来自不同的城市,初来乍到的忐忑与兴奋让我们相见甚欢,相处很愉快。
军训磨砺
军训是大学生活的开始,也是我们磨砺意志、培养团队精神的宝贵时光。在炎炎夏日,我们身着迷彩服,站军姿、踢正步、唱军歌。虽然辛苦,但我们都咬牙坚持下来,每天都按时上交自己对于一天军训的感想。通过军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纪律的重要性,也与大家培养了更加深厚的情谊。
多彩“三进”
伴随着艰苦的军训,我们也迎来了丰富多彩的新生“三进”活动。我们共同走进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文学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拱宸桥、安吉龙山古城等等,也与全体新生一起观看了爱国电影、一起听过了演唱会,丰富多彩的新生活动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校内开放的胸怀与眼光,以及深深的人文关怀气息。
大学第一课与学习生活
军训之后,我们就投入了紧锣密鼓的学习生活中。我犹记得,大学上的第一课就是傅俊老师的中国历史通论课。傅老师对待课堂非常认真负责,也非常善于循循善诱,在她耐心的引领下,大家都很认真地上完了大学的第一堂课。
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我慢慢发现大学的课程与高中截然不同,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研究。同时对于考试一类的事,不会像初高中时那样,老师时时提醒你注意事项,而是更多地需要自己去搜集信息和询问情况,努力打破信息差。对于知识的学习也不是那么死板,不是光靠刷题就能解决的,而更注重思维方式的延展。同时,作业的形式也更加多样,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剪视频、制作小报和创意ppt等技能,收获了更多有益经验。
考试与压力
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每次随着考试的临近,我都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取得好成绩,大家都开始加班加点地复习,自习室与图书馆都呈满座状态。
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的艰辛和竞争的激烈。每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更努力时,我都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但正是这种压力,激发了我内心的斗志和动力。
学期的结束与展望
第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我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许多第一次,也学到了很多。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学提供的资源,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我知道,这只是我大学生活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我。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自己的青春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的大学新生之旅,只是人生旅程的一个起点,我将怀揣梦想,砥砺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未来。
结语(反思)
古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有云:“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更有如蔡元培之教育先锋所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对于这个知识的宝库、学问的殿堂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但是真正进入大学之后却是一个对大学逐渐“祛魅”的过程,当大学生活真正走入我们的现实,我们如何去探索、去感受、去经历、去思考才是比成绩更重要的课题,这是与之前的学习生活截然不同的地方。
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在这个学期里,我体验许多新奇的事物,看了很多音乐会,学习了很多新技能,结交了许多新朋友,我从从前狭小的世界里探出一脚,去追寻心之所向,便收获了许多。
这就是我充实而勇敢的大一新生之旅。2025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也将更加义无反顾地奔向前程,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学期,以最坚定的信念永葆初心:热忱、大胆、追梦、越春山!
文字:吕丹幸
排版:吕丹幸
图片:吕丹幸
声明:本文的文字与排版均由作者一人完成
初审:骆舒瑶
审核: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