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依轩|书评|余华笔下的生死轮回

发布日期:2025-03-04 19:49 浏览次数:

都从阳间来,

死后无归处,

众魂皆平等,

自寻极乐地,

          即死无葬身之地。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以其独到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生与死、人性与道德的复杂命题,让人在感慨之余,不禁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沉思。 

《第七天》的故事,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主人公杨飞在死后的第七天,开始了他的灵魂之旅,寻找属于自己的安息之地。这一路,他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亡灵,他们的故事如同河岸边的花朵,各自绽放着不同的色彩和气息。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如同一位大胆的画家,将生死的界限模糊,使其成为一幅层次丰富的抽象画。死后的世界,不是无尽的黑暗,而是一个充满光与影、希望与绝望的剧场。亡灵们在这里上演着一出出戏剧,争夺葬身之地,解开生前的结,仿佛是在告诉我们,生与死不过是舞台的转换,真正的解脱在于心灵的自由。 

杨飞的旅程,就像是在人性的光谱上行走。他遇见的那些亡灵,有的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用他们的生命故事点亮了黑暗,如那为救女儿而牺牲的农民工,他的爱如同火炬,照亮了生死的边缘;而有的则像是深不见底的黑洞,如那些在利益面前丧失人性的灵魂,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深渊。 

《第七天》中的亡灵故事,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如同湖面上的倒影,清晰而又扭曲。余华通过这些故事,揭示了我们社会的伤痕,如贫富差距、道德沦丧、权力腐败,这些现象如同湖中的暗流,潜伏在平静的表面之下。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叙事,如同一位音乐家在弹奏一曲交响乐,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替使用,使得故事的高低起伏,节奏感强烈。杨飞的角色,就像是一个移动的镜头,透过他,我们看到了不同命运、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感受到了生死轮回的旋律。 

《第七天》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在这部作品的终章,余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条通往自我探索的道路。他让我们明白,生与死的界限,不过是生命旅程中的一道风景,真正的极乐之地,不在死后,而在我们活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在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深处的善良与宽容的追求。


文字:应依轩

排版:应依轩

图片:应依轩

声明本文的文字与排版均由作者一人完成

初审:骆舒瑶

审核:姚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