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
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
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
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第七天
01 在《第七天》的文学疆域里,余华的手术刀剖开当代中国的胸腔,却让读者在森森白骨间触碰到灵魂的余温。这部被冠以"魔幻现实主义"之名的作品,实则构建了一个翻转的镜像世界——当所有关于生存的真相都必须在死亡的国度里显影,当活着的记忆只能在焚尸炉的火焰中苏醒,这场荒诞的生死之旅恰恰成为理解现实的最后通牒。 《第七天》以死后的灵魂为叙述主体,主人公杨飞在死后的七天里,以一种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向读者讲述他的经历与见闻,让我们得以站在一个超脱的位置去审视生命与死亡,以及背后的社会现实。
02 《第七天》结构严谨,重重铺垫,第一到第七天各自成一章节,每一天都讲述了一段不同社会视角下的故事,甚至小说开头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在最后才亮明其重要身份。 同时本书构建了生者与死者两个世界的“生死双线”。生者世界残酷、荒诞,充斥着暴力拆迁、医疗事故等社会问题;死者世界,即“死无葬身之地”则和谐、温暖,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社会现实的阴暗面。 《第七天》犹如一面镜子,毫不留情地映照出当下社会的种种弊病。强拆、瞒报死亡人数、丢弃死婴、“鼠族”生活等诸多新闻事件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例如鼠妹为了一部山寨苹果手机而自杀,伍超为给她买墓地去卖肾最终惨死,这些情节深刻地揭示了消费主义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价值观的扭曲以及贫富差距下小人物的无奈与挣扎。书中殡仪馆里贵宾与普通人待遇的天壤之别,也凸显了社会的等级和不公。余华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撕开了一道现实的文学创口,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03 同时,余华在书中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小人物的悲剧故事中又不乏人性的温暖一面。主人公杨飞代表着人性中善良、执着与对爱的渴望的一面。他对养父的深情,即使在死后也未曾消减,死后也一直坚持寻找“失踪”的养父的踪迹,这份浓浓的亲情令人动容。而像谭家鑫这样的人物,生前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死后却在“死无葬身之地”展现出了热情温暖的另一面,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救赎与转变。 余华用冷峻的笔调完成了一次温暖的突围,超脱了生与死的边界,在灵魂们双向救赎的旅途上重建了人性的方舟。 阅读本书时,我总是联想到《寻梦环游记》的主旨:“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我想在《第七天》中这一点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死,焉知生”。当我们走入书中代入死亡视角来看待生的荒诞世界,或许我们在现实中应该更多一些社会关怀,在反思中实现现实的解构与人性的重构,勿做笼中看客。
文字:吕丹幸 排版:吕丹幸 图片:吕丹幸 声明:本文的文字与排版均由作者一人完成 初审:骆舒瑶 审核:姚洲